观照|惜福与培福
人生世间,为了维持生计、养家糊口,财富不可或缺,而财富的来源却人人不同。有的人出生时家境便很好,衣食无忧,可以放手去追求自我价值;而有的人则不然,父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遗留,想要养家糊口,必须要靠着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,只要肯付出努力,他们的前途也是光明的。
然而即便是奋斗,也未必能够一帆风顺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,譬如一个日常生活十分俭省的人,可是偏偏遇到天灾人祸相逼而来,自己疾病缠身,一家老小也被生活的鞭子鞭打得抓耳挠腮。又或者开店做生意,起早贪黑拼搏挣扎,而频繁遭遇失败或变故,血本无归,一贫如洗。
过去有个书生,他的妻子死了,他在哀痛之余,作了一付挽联来表示他的悲苦。那联语的上联说:七八年夫妻,少米无柴空嫁我。下联是:三两个儿女,大啼小叫乱呼娘。我们从这联语中,可以想象命途多舛者的苦况是多么悽惨。
对于勤勤恳恳以劳动来改善自己和家人处境却又屡遭挫折的人,我们往往只能将他们暂时的失败归结于“运气不好”。然而,一般世间所说的“运气”,其实有些过于虚无缥缈而难以把控了,仿佛一切人在面临“运气”的“审判”时,都只能是听之任之而无能为力的。
其实,在佛教看来,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,如是因,如是果。因此,人们“运气”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一个能做主宰的神,也不是完全随机而无能为力的,所谓“运气”的好坏,根本恰恰在于你自己有没有惜福和培福。
什么叫做惜福呢?就是珍惜物资,哪怕极平常而极便宜的水电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,都是不需多用的。非用不可,就应当用;可以不用,就绝对节省。
然而,只知惜福仍是不够的,甚至处理不好还会变成悭吝。《卢至长者因缘经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舍卫国有个富翁,名叫卢至。他家有很大的财产,却是一个吝啬不堪的人,甚至自己的家人都舍不得给他们吃饱穿暖。他本人有一天也馋起嘴来了,拿几个钱买了两块大饼,带了一点辣椒酱,躲到郊外树林子里面,想独自一个儿去受用。
谁知道树上的鸟儿见到有人来了,就纷纷飞起来了。他以为鸟儿要分他的饼,就赶快转移方向,躲到河坎里去。刚要准备受用的时候,小洞里的水老鼠又被他吓得乱窜。他又害怕老鼠要揩他的油,只好再换个所在。最后不知躲到什么地方,把两块烧饼啃了下去,然后得意洋洋地回家去。
帝释天看他愚蠢可怜,就化作卢至模样跑到他家里去,向他家人说:“我觉悟了,我有钱,何必让你们受罪呢?我今天请你们大吃一顿。”于是大排筵席。等到真卢至回家一看,大吃一惊。于是真假两个卢至吵起来了,一直吵到佛的座前……这就是因悭吝而不肯培福的证明。
什么叫做培福呢?就是当你有吃有穿,或吃不了、用不完的时候,节省一点下来,对于贫病交迫的人加以救济,对于大众有利益的事予以补助。
一钱不落虚空地,人生所遭遇的种种困苦,原因都很复杂,但仍旧不出“自作自受”四字的范畴。佛在《阿含经》上说:“若有众生盗他物者,种三恶道之罪。若生人中,恒遭贫乏,贫不充口,衣不盖形。所以然者,劫夺他物,即断人命根故。”至于为人所轻、言不见信、常怀愁忧、多诸怨憎、亲属离散、心乱不仁、生在边地,莫不皆有其各个的原因。
同样地,那些风云际会、既富且贵、享用不尽的人,都不是偶然的,而是长期以来对福报的珍惜与培植。能惜福,可以使你原有的福报(也就是应得的享受)仍有剩余;能培福,可以使你自己的福报永远享受不尽。就好比把钱存在银行里一样,一方面节省而不乱花,一方面把挣来的钱不断向银行里存储,当然不会用尽。以无形的福报加上自己的资本,配合上吃苦耐劳的干劲,自然会“时运亨通”了。
往期回顾
☀藏识
☀巡觅
☀学处
☀观照
☀开示
☀一偈
☀联灯
☀物语
☀常识
☀素食
☀分享
☀赏析
历史|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
历史|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
历史|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
☀阅读阅读|“执着”的好处
阅读|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
阅读|佛陀的遗教
阅读|念佛不专一
☀故事故事|蜂王警睡魔
故事|长寿王的故事
故事|念我往昔轮回生死 求一饱餐尚不能得
故事|舍命求法
☀视频视频|云林志工 自利利他
视频|云林志工:奉献中增长福慧
视频|灵隐寺合唱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
视频|灵隐寺合唱《三宝歌》
编辑|海涛
责编|妙声